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服务器作为企业和各类组织信息系统的核心枢纽,承载着大量的数据存储、业务处理和网络服务功能,服务器也面临着各种安全威胁,被打”,也就是遭受网络攻击,是一个常见且极具危害的问题,一旦服务器被打,可能会导致业务中断、数据泄露、声誉受损等严重后果,当服务器被打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迅速判断攻击类型
(一)DDoS 攻击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是最常见的服务器攻击类型之一,攻击者通过控制大量的傀儡机(僵尸网络)向目标服务器发送海量的请求,使服务器无法正常处理合法用户的请求,从而导致服务瘫痪,判断 DDoS 攻击的迹象包括:服务器带宽被大量占用,网络速度急剧下降;服务器响应时间变长,甚至无法响应;系统日志中出现大量来自不同 IP 地址的异常请求。
(二)CC 攻击
CC(Challenge Collapsar)攻击是一种针对应用层的 DDoS 攻击,攻击者通过模拟大量正常用户的请求,消耗服务器的资源,使服务器无法为正常用户提供服务,CC 攻击的特点是请求看起来像是正常的用户请求,但数量异常庞大,判断 CC 攻击可以通过分析服务器的访问日志,查看是否存在某个 IP 地址或某个区域的 IP 地址在短时间内发送了大量相同或相似的请求。
(三)SQL 注入攻击
SQL 注入攻击是攻击者通过在应用程序的输入字段中插入恶意的 SQL 代码,从而绕过应用程序的安全验证机制,直接操作数据库,判断 SQL 注入攻击可以通过查看数据库的操作日志,是否存在异常的 SQL 语句执行;应用程序是否出现异常的错误提示,如数据库连接错误、查询结果异常等。
(四)暴力破解攻击
暴力破解攻击是攻击者通过尝试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组合,来获取服务器的登录权限,判断暴力破解攻击可以通过查看服务器的登录日志,是否存在大量失败的登录尝试,尤其是来自同一个 IP 地址的多次失败尝试。
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一)隔离受攻击服务器
一旦发现服务器被打,首先要做的是将受攻击的服务器从网络中隔离出来,避免攻击进一步扩散,可以通过关闭服务器的网络接口、修改防火墙规则等方式实现,隔离服务器后,虽然会导致相关业务暂时中断,但可以保护其他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免受攻击的影响。
(二)备份数据
在对服务器进行任何操作之前,一定要及时备份服务器上的重要数据,可以使用外部存储设备、云存储等方式进行备份,备份数据的目的是防止在处理攻击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确保在服务器恢复正常后能够快速恢复业务。
(三)联系服务提供商
如果服务器是托管在云服务提供商或数据中心,应立即联系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持团队,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应对网络攻击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你快速定位攻击源,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服务提供商可能会提供 DDoS 清洗服务、防火墙配置优化等解决方案。
(四)启用应急响应预案
企业和组织应该制定完善的服务器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在服务器遭受攻击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一旦服务器被打,按照应急响应预案的要求,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应急响应预案应包括事件报告、应急处理流程、恢复流程等内容。
深入分析攻击原因
(一)检查服务器配置
服务器的配置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安全漏洞,从而成为攻击者的目标,检查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等的配置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默认密码、开放不必要的端口等安全隐患,服务器的 SSH 服务如果使用默认端口 22,且没有进行有效的访问控制,就容易成为暴力破解攻击的目标。
(二)审查应用程序代码
应用程序的代码漏洞是 SQL 注入、CC 攻击等的常见原因,审查应用程序的代码,检查是否存在输入验证不严格、SQL 语句拼接等安全问题,对于发现的代码漏洞,及时进行修复,并进行安全测试。
(三)分析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合理也可能会影响服务器的安全性,分析网络拓扑结构,检查是否存在单点故障、网络分段不合理等问题,如果服务器直接暴露在公网上,没有经过防火墙等安全设备的防护,就容易受到外部攻击。
(四)排查内部人员操作
服务器被打可能是由于内部人员的误操作或违规操作导致的,排查内部人员的操作记录,检查是否存在异常的登录、数据访问等行为,内部人员可能在下载文件时不小心引入了恶意软件,从而导致服务器被攻击。
实施长期防护策略
(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 部署防火墙: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可以阻止外部非法访问和攻击,选择合适的防火墙设备,根据企业的网络需求和安全策略进行配置,可以设置访问控制列表(ACL),限制外部网络对服务器的访问。
- 使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IDS 和 IPS 可以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现并阻止潜在的攻击行为,IDS 主要用于监测和报警,而 IPS 可以自动采取措施阻止攻击,当 IDS 检测到 SQL 注入攻击时,IPS 可以立即阻断攻击源的网络连接。
- 加密网络通信:使用 SSL/TLS 等加密协议对网络通信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在网站的 HTTPS 协议中,使用 SSL/TLS 加密技术对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进行加密。
(二)定期更新和维护服务器
- 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更新:及时更新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等的补丁,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会定期发布安全补丁,以应对新出现的安全威胁,微软会定期发布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安全补丁,企业应及时安装这些补丁。
- 服务器性能优化:定期对服务器进行性能优化,确保服务器的性能稳定,可以通过清理磁盘空间、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调整服务器参数等方式提高服务器的性能,性能优化可以减少服务器因资源耗尽而受到攻击的风险。
(三)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 安全意识教育: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教育内容包括密码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教导员工不要使用简单的密码,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等。
- 权限管理:合理分配企业内部人员的权限,避免不必要的高权限操作,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需求,为他们分配相应的权限,普通员工只需要访问和操作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数据,不需要拥有管理员权限。
(四)建立安全监控和审计机制
- 日志监控:对服务器的各种日志进行实时监控,包括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网络日志等,通过分析日志,可以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攻击迹象,通过监控服务器的登录日志,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暴力破解攻击。
- 安全审计:定期对服务器的安全状况进行审计,评估安全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安全审计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每年对企业的网络安全进行一次全面审计,检查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和违规行为。
恢复服务器和业务
(一)修复服务器漏洞
在分析攻击原因并确定漏洞所在后,及时修复服务器的漏洞,对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可以通过安装补丁来修复;对于代码漏洞,需要对应用程序的代码进行修改和测试,修复漏洞后,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测试,确保服务器的安全性。
(二)恢复服务器配置
在隔离服务器期间,可能对服务器的配置进行了一些临时修改,在攻击处理完毕后,要恢复服务器的正常配置,恢复配置时,要确保配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恢复防火墙规则时,要根据企业的安全策略进行配置。
(三)恢复数据
使用之前备份的数据,将服务器上的数据恢复到攻击发生前的状态,在恢复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可以通过数据校验等方式确保恢复的数据准确无误。
(四)逐步恢复业务
在服务器和数据恢复正常后,逐步恢复相关业务,可以先进行小规模的测试,确保业务能够正常运行,在恢复业务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和业务的响应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一)事件复盘
在服务器恢复正常运行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整个攻击事件进行复盘,回顾事件的发生过程、处理措施和结果,分析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在处理攻击时,应急响应预案的执行是否顺畅,技术手段是否有效等。
(二)改进安全策略
根据事件复盘的结果,对企业的安全策略进行改进,针对攻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果发现服务器的访问控制存在漏洞,就需要加强访问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三)加强团队培训
根据事件复盘和安全策略的改进,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组织网络安全技术培训,让团队成员了解最新的攻击手段和防护技术。
服务器被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服务器和业务的安全,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威胁。